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26章 (三十五)萬年之日長恨矣,千載誰堪伯仲間(3)

關燈
諸葛亮南征歸來,一幹丞相府的人送她直到家門口方回。

黃月英帶領家下人等迎接。

“夫君……”黃月英眉梢嘴角都含著笑,身形卻瘦了,諸葛亮知道她背地裏還是思念諸葛今,只是不肯說出來。

黃月英閃目看到諸葛亮身後一個陌生的大嘴少女抱著個繈褓中的嬰兒,十分疑惑:“這是……”

“宋子是三苗神子金裏遣來的,身世非同尋常,安頓之後我詳細給你解釋,她是來照顧家裏的。至於這個孩子……”

諸葛亮從宋子手裏結果諸葛果:“月英,我們又有個女兒了。她父親是南王孟獲,因為部落裏要拿著孩子祭河,卻被我所救,孟獲懇求我撫養這個孩子。我想這也是震懾南蠻,勸其歸化的機會,就同意了。事先沒來得及和你商量,你不要怪我。”

聽到“女兒”兩個字,黃月英的表情都添了幾分急迫:“讓、讓我看看。”

諸葛果從諸葛亮手裏轉移到黃月英手裏,還在睡。

黃月英看著這個皮膚有點黑的女嬰,笑得十分溫柔:“我們的女兒回來了……”

諸葛亮很想跟黃月英解釋,這孩子不可能是諸葛今,不存在“回來”的問題,但到底沒忍心這麽做。

哄著諸葛果過了好一會兒,黃月英才突然想起件事,他回過頭看著身後一個青年:“阿喬,來見禮。

諸葛亮驚訝的看著這個並不認識的青年。二十出頭的年紀,青年生得很幹凈,穿一件淺綠色的直裾,紮著同色的頭巾,從黃月英身後走上來跪倒行禮,口稱“父親在上”。

“阿喬是大伯的次子,這次來說是要過繼給我們夫妻當兒子的。大伯寫來的信上說,孔明你一直沒有兒子,後嗣不能斷。這件事情,大伯甚至和吳王商量過了,吳王是同意的。”黃月英取出諸葛瑾的信遞給諸葛亮。

諸葛亮隱約記得歷史上是有這麽一出——但歷史書上寫的諸葛亮的兒子並不是諸葛喬。所以諸葛亮第一反應是回頭去看宋子。

宋子笑著搖了搖頭。

真的有個叫諸葛瞻的麽?

我又不南征了,不會再收養孩子了。諸葛亮想著,讓諸葛喬起來,諸葛喬一口一個“父親”的總讓她覺得有些別扭:“你畢竟是長兄之子,父母血緣,不可斷絕。過繼之事,先放下吧。你先在叔父這裏住下,是否承嗣,過幾年再說吧。”

諸葛喬小心翼翼的說道:“父親放心,大伯那裏,自有從兄諸葛恪繼承。”

就是因為這個諸葛恪我才不放心——諸葛亮心裏說。孫權死後吳宮天天鬧政變,諸葛恪身為太傅卻不免滅族之禍,諸葛喬一支後來是諸葛瑾唯一留存下的血脈。

不作就不會死。

可是這個年代的人,不作也活不下去。

諸葛丞相回來了,季漢一片歡騰,邊境平定,土地擴大,還帶回一堆算是進貢的禮品和戰利品,國庫也變得充盈起來了。

諸葛亮親手將“金吉那”的樹苗種在藥署,這是她最掛懷的一件事。

微風吹過,樹枝間沙沙的響。

諸葛亮撫摸著粗糙的樹皮,心裏頓覺欣慰。

今天晚上的星星很好,很適合觀星。但諸葛亮沒這個心情,她有很多事要處理,都是她不在的時候積壓的。並不是說蔣琬等人幹得不好,而是很多事情都超出了他們的管轄範疇。

比如說劉禪。

諸葛亮一回來,蔣琬就忙著給年幼的君主告狀了——這得叫進諫。蔣琬把諸葛亮不在期間劉禪的表現原原本本匯報了一遍,結論是丞相您不在沒人看著陛下就放羊了。

“無故不朝,寵幸閹宦,不理諫言……”

諸葛亮看著整理出來的文書:“有些事情是皇後負責的,皇後對此就沒有反應嗎?向寵掌管禁軍,他那裏怎麽說?”

蔣琬嘆氣,還皇後……大張後為人是不錯,和藹可親溫柔賢淑,可就是謹小慎微的很,嚴守夫綱,凡事順著劉禪的時候多,即使實在看不下去說幾句也要觀察劉禪的臉色,劉禪稍有不豫她立刻就退縮了,加之一直身體不好,能管住後宮就不錯了,哪裏還有精力多問別的。

“我知道了,那就我來說。”

“還有一事,丞相……關於此次南征,國庫的賬目已經理清了。確實充盈不少,是否上奏陛下,慶祝一下,也賞賜朝中諸人。”

“不必。讓他們做好賬目就行了,這些錢馬上要動用。軍隊不可懈怠,簡單慶功之後,所有人做好繼續出征的準備,朝中就不再另行賞賜了,以免眾人有安耽之意。”

蔣琬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他捧著卷冊呆立在原地:“繼……繼續出征?丞相的意思……”

“北伐曹魏。”諸葛亮很坦率的把答案告訴蔣琬了,省得他亂想,“不過公琰暫時不要對外言及此事。”

送走蔣琬,諸葛亮繼續伏案工作,夜風涼,黃月英送來了一件披風。

“月英。阿果睡了?”

“嗯,已經睡了。”黃月英嫻熟的把披風展開,披在諸葛亮的身上,說到諸葛果,她總是不經意間帶了些笑容的,“和阿今小時候一樣,吃了睡睡了吃,不過,她吃的可比阿今那時候多……”

諸葛亮輕輕的嘆氣,握著黃月英的雙手:“月英……我知道你在想阿今,可是,阿果是阿果啊,你不能總是把她和阿今作比較……”

黃月英的眼眶紅了,撲進諸葛亮懷裏,輕輕啜泣。她忘不了諸葛今,她今生傾盡心血培養的第一個孩子,是不可替代的,黃月英自問再也不會像照顧諸葛今那樣照顧其他孩子了,無論什麽時候,第一總是有某種特權的。

“我看到阿果就想起來阿今……我忍不住……”黃月英流著眼淚看著諸葛亮,“孔明……我和你不一樣,我已經老了,年近半百的人了……沒有那個精力和信心把阿果照顧好……你看上去還年輕,至少比我年輕,你還有很多時間陪著這孩子長大,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見她出嫁那天……”

“誰說的,我和你一樣老了,”諸葛亮安慰著,“不信你看,鬢邊白頭發還少麽……我們好好活著,什麽都看得見。”

“你只是操勞……我是衰老了……”

我也衰老了,這是諸葛亮的心聲,無論銅鏡裏的自己看上去如何年輕,衰老的感覺已經很明顯,在現代社會裏因為整體壽命的提高,四十多歲的人還叫嚷著第二春,在這裏,四十多歲已經可以給自己準備身後事了,這是現實,整個社會氛圍都是這樣的。力不從心的感覺,也明顯的提示著什麽。正因為如此,有些事情,要抓緊時間做,生怕晚了就沒有機會了,就算這些事情,在旁人看來,是有些瘋狂的。

當年的周師姐……這個突然闖入腦海的記憶讓諸葛亮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周瑜當年的舉動,原來如此合情合理。

“南征剛結束,你就要北伐?”

黃月英的聲音把諸葛亮的思緒拉回來:“對。”

“一定會有人反對的。”黃月英說,“南征平叛都有人反對,這次算是主動挑釁曹魏,想要安穩過日子的人肯定不同意。”

“但這是好機會,魏主曹丕剛死,曹叡和四個托孤大臣之間的關系很微妙,洛陽的探子送回來的消息說曹叡最近和司馬懿鬧得很僵,我實在想不出比這更好的出兵條件了。我會給東吳吳王寫信,請東吳也出兵,兩方聯手,攻擊曹魏。”

“不吊喪而伐國,非禮也。”黃月英說得題目正大。

“顧不上那麽多了……趁著士氣正盛,我也想試探一下……”

“是該試探一下……已經多年沒有大仗,不知道曹魏現在戰力如何?倘若如此不利局面他們都應付自如,那我們真的就要小心了……”

“是。我也是為了試探季漢。長久沒有大仗硬仗,人都懈怠了,需要一個大場面驚醒眾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理固當然。”諸葛亮站起來了,她需要想得很多,很全面。

黃月英拾起披風重新給諸葛亮覆上:“陛下那裏……通得過嗎?”

“我寫一封表章,向陛下陳說厲害,我想陛下會準的。”

但諸葛亮第二天根本就沒見到劉禪,劉禪不上朝,只是收走了眾臣的表章。

諸葛亮覺得事情沒有蔣琬說的那麽簡單了。

從劉禪的表現來看,他不是因為諸葛亮不在就放羊,他根本就是故意的。不然的話,哪怕是為了作表面文章,他也該見見諸葛亮,說說南征的事,表達一番撫慰之情。

於是諸葛亮請內侍轉達自己求見之意。

這內侍大概是個新來的,看也不看她:“陛下說了,今日身體不適,誰也不見。”然後就把諸葛亮的表章甩了回來,“陛下還說,丞相急於北伐之事,請再斟酌。”

諸葛亮後面跪著的文武嘩然,一個寺人,公然藐視重臣,除了自己不懂事,背後有人撐腰的可能性更大。而劉禪明確無誤的把眾人都不知道諸葛亮顯然也沒打算讓人知道的事情說出來,個中深意也是耐人尋味的。

諸葛亮一路皺著眉回到自己的辦公地,她想不通劉禪這麽做的目的。

蔣琬覺得應該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了:“丞相,南征之後,您本當休養生息,軍隊交給各將軍另有調配。現在您急於北伐,就是說軍權一直都要在您手中……現在又不是非要交戰不可,早在南征時就有傳言說……”

“說我所作所為都是因為不肯放權,遲早有不臣之心是麽?這種話陛下不會信的。”

蔣琬不好再說什麽了。

“怎麽就總有人覺得生活很安逸?還休養生息……有那個條件當然可以,難道現在我們的處境很好嗎?東吳的聯盟破裂過,今後也可能破裂,我們一面要不斷鞏固,一方面還要時刻警覺;曹魏在北,出兵就到漢中,成都一點都不安全,可是我們就算主動出兵,順利的話,我們也只能威脅到長安,洛陽還遠呢。”

都是些沒遠見的家夥。

“幼常呢?”諸葛亮突然知道是什麽事一直覺得不對勁了,怎麽回來後一直沒見到馬謖。

蔣琬猶豫著到底說還是不說:“呃……是陛下的旨意……讓他暫時在家待著。”

“為什麽?”

眾人能看到的理由是劉禪對諸葛亮不信任了,自然第一步就是削弱其羽翼。

“胡說!那季休不是還好好的!”

晚上,諸葛亮借著油燈的光,舉著筆出神。

她在想該給劉禪寫什麽,這一切都太反常了,人們通常的朝鬥思維看上去最合理,但是諸葛亮看來這個解釋漏洞百出。

黃月英端過一些小食:“你都想了這麽久了,還沒想好寫什麽?”

“要勸陛下,就要勸到點子上。可我想來想去還沒想通這到底怎麽回事。”

“我這裏有個假設,你要不要聽聽?”

黃月英這麽說是很少見的,諸葛亮立刻就嚴肅了:“夫人請說。”

“馬參軍也被軟禁了吧?”

“不錯。”

“那就對了。”

諸葛亮南征出兵那天的事,劉禪沒見到,不代表沒人告訴他。而諸葛亮班師的過程,劉禪也了如指掌。

“現在,仰慕你的人,明裏暗裏不知道有多少,幼常就是首當其沖的那個,瀘水邊,他都情願替你去死了,你真當陛下一概不知?你和先帝的關系,陛下是清楚的,如今先帝不在了,誰知道你怎麽想?你手中又有軍政大權。”

“荒唐!”諸葛亮拋下筆。

“不荒唐。其實這是好事。倘若真是陛下就懷疑你不臣了,豈不是更麻煩?你要如何辯解?‘心無貳志,身不由己’麽?你連這個表章都沒法寫了。”

“真到那個地步我也不會寫那句話。對了,這句話我怎麽覺得那麽耳熟……我之前聽誰說過?”諸葛亮覺得自己又開始頭痛了。

“其實說來說去都是表忠心,你按我說的意思隱晦的跟陛下做個解釋,下個保證,就沒事了。”黃月英勸道。

諸葛亮遲疑著拾起筆來,黃月英說的有道理,就算沒道理,寫個隱晦的表章也不會犯忌諱,但是……

諸葛亮第二次拋下筆:“這有什麽好寫的!先帝崩逝之後,我難道還有義務寫情感專欄麽!”

“新君即位,這也難免……”

“什麽難免!我問心無愧,誰要猜疑就猜疑去。我不是周師姐,感情上各種委曲求全,她又有什麽好處!江東知情的人如何評論難道我沒聽到?說得多難聽的都有,反正他們不是當事人。我不會重蹈周師姐的覆轍,感情是感情,國事是國事,不能絞到一處說。”

“那這表章,你要怎麽寫?”

諸葛亮沈吟著。

又想到周瑜了。

其實周瑜對自己的影響最大。自己的轉變是什麽時候發生的呢?對了,就是龐統轉述小橋的勸說的時候。自己驚覺陰謀是不能見光的,周師姐一直是不願意用陰謀的。

陽謀。

想到這裏,諸葛亮豁然開朗,什麽隱晦,什麽遮掩,什麽猜測,全都不需要。劉禪也不是真的想看什麽忠貞不二,他就想知道自己此時真實的想法。

感情什麽的不能專門寫,也不用寫,正大光明的寫國事就夠了,人做什麽不帶著感情呢?劉禪會明白的。

出師表。

諸葛亮寫下這三個字之前,以為照記憶抄一遍就夠了,但寫完這三個字的時候,她卻發現很多記憶突然被串起來了。

第一次背誦出師表,諸葛亮五歲,被祖父揪到鄉下,每天一篇經史子集裏的內容,那一天放到眼前的是《魏晉文選》。

薄薄的一本小冊子遠遠沒有井裏冰鎮的大西瓜吸引人,但是祖父說了,背不下來就沒得吃。

於是諸葛亮嘟著嘴腹誹祖父,勉強攤開那本書:“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那時候就覺得只有敘事的內容才有趣又好記,瀘是什麽,在什麽地方,不毛是說不長毛麽?為什麽要深入一個不長毛的地方?呃,這世界上難道還有長毛的地方?

窗外蟬鳴聲聲,討厭的拉長了調子,哎,好想拿著粘桿去抓知了,烤熟了,脖子部分有塊精肉可香了……

第二次翻開出師表,諸葛亮二十歲,那年秋天,祖父去世了。

從三河工大匆匆趕回的諸葛亮看著不顯眼的老舊樓房前那一長溜的私家車,震驚了半晌。

從車裏下來的人面色凝重,但看著衣冠楚楚的樣子就知道非富即貴,聽人們議論諸葛亮才知道裏面很有些“大人物”。這些人恭謹地稱諸葛亮的祖父為“老師”,一口一個“老師仙去,特來致意”。

諸葛亮想我怎麽不知道祖父還教過這些人。

印象中他不過是一個有些幹瘦的老人,比較嚴肅,留胡子,經常坐在桌邊讀書,後來身體不好了,就躺在搖椅上讀,有時要求出去曬曬太陽。他從沒提起過自己的過去。

諸葛亮去問父母,父母也都搖頭,家裏沒一個人知道這些人是哪來的,也不想知道。

葬禮辦的簡單卻正式,諸葛亮沒哭,好像一場漫長的旅行到了終點,心裏只有結束的輕松。聽父母說祖父是在家裏去的,很有尊嚴,老頭子堅決不肯搶救,更討厭醫院裏那種氣氛,各種器械叮叮當當,醫生和家屬聲嘶力竭的溝通……

壽數已至,死乃是一種大智慧。

後來葬禮結束,諸葛亮一家沒有分到任何遺產,她二叔把她領到一間小屋前,告訴她,老爺子特別叮囑:這間書齋是留給她的。

打開門的時候,諸葛亮幾乎被撲面而來的光明淹沒了,相比其他祖屋的破舊和陰暗,這間屋子出人意料的淳樸實用,采光尤其好。這是一間經過主人細心打理的書齋,墻壁上嵌滿裝著書的書櫥,地上堆著書,書桌上擺著書,都按古今中外的順序排列著,幾乎每本書裏都夾著小紙條。

諸葛亮打開桌上最顯眼的一本《諸葛亮集》,小紙條夾在這一頁: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旁邊還有祖父的手跡:諄諄之景在目。再一旁又是小字,筆鋒略有些顫:及長愈知其意,數嘆。此一篇當與《誡子書》並看,信付吾孫亮,勿忘!勿忘!

“爸說了,這麽多第二代,全都是學工科的,他的長處,傳不下去。到第三代,又都是學工科的……他不是反對學工科,但自古文韜武略缺一不可,你是跟著他長大的,最有希望做到道術一統,這書齋就交給你繼承了。這裏孤本善本很多,全部交由你處置,我們絕不幹涉,都是立了字據的。如今這裏就屬於你了。”

二叔退出去的時候輕輕帶上了門。

諸葛亮抱著集子終於痛哭失聲。

這是第三次。

過往歲月,白駒過隙。

諸葛亮已經全然忘記了曾經背誦過的內容,五歲的她,二十歲的她,現在的她,都是真的,疊加在一起,都一樣的抑揚頓挫: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劉禪在後宮中看著《出師表》,除去作為格式的“臣亮言”,開頭就是“先帝”二字。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禪合上了表章,回身對內侍說,詔丞相。

“相父的表,朕看過了,朕只有一件事情不太明白:相父說‘遂許先帝以驅馳’,是當年之事。如今先帝不在,相父何許?”

這問題是想過很多次的。倒也不難回答。“先帝在,臣許先帝;先帝不在,臣許國。”

劉禪看著“出師表”三個字:“何謂許國?先帝之於相父,亦君亦偶,太後不能及也。倘若先帝猶在,然無寸草立足,何許?”

“陛下,”諸葛亮說,“若先帝猶在,臣必助以有尺寸之地。許身許國,兩相同理。”

“朕明白了。”劉禪傳中書舍人擬詔:“命丞相率軍北伐。”

還有一點點小問題。

劉禪看著身邊的內侍:“王寺人。”

“奴婢在。”

“你好大膽!一介奴婢,狂妄之極!昨日丞相上表求見,你為何絕丞相之言,傷丞相之威?其心可誅。來人!將其拖出宮外,梟首示眾!”

而此時,兩千多裏外的洛陽,曹叡正在發愁該找個什麽理由把司馬懿貶為庶人。

作者有話要說:

正史記載是諸葛亮主動要求諸葛瑾送給兒子給自己……諸葛喬死的很早,他228年就去世了,但他自己還有兒子,後來繼承了諸葛瑾這一支。

正在琢磨找個機會寫司馬懿的童年……恩,這五個人的過去都可以寫寫,都是黑歷史。

“心無貳志,身不由己”大家先記住吧,還會出現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